1994年台北捷運這個爛攤子
接手的扁團隊面對馬特拉擺爛,要立即解決的問題不是等馬特拉訴訟有結果才行動,而是一邊訴訟,一邊想辦法讓捷運可以在沒有馬特拉團隊下,靠自己讓他動,這就是台灣價值與台灣的精神,遇到困難不轉彎
當時的選擇有點像核四
1.北捷整個報廢打掉
2.把北捷完成上路
幸好當時的總統是李登輝,並沒有像馬政府對高雄是那樣惡毒,故意凍結預算
扁政府的選擇是從國外找人才回來解決機組的問題,就是經典的[馬特拉不拉,我們自己拉]把測試程式修改成上路程式
深澳電廠的問題也一樣,這是馬政府時期的案子
那麼應該怎麼解決?報廢?還是改善,讓這個案子的結果是像台北捷運一樣,是會造福人民的
當年的高鐵不也是國民黨政府時期留下的,一個不知如何收拾的案子嗎?
政策有延續性,難道社會對公共議題是要像馬政府上台一樣,把前任政黨的時期的政策通通改回來?
國民黨執政時期造成社會的肅殺與不安,媒體從來不討論不揭露,最簡單的事實就是股市的指數與成交量
那些年期待股市破萬點的財金專家們,有人敢對馬政府指三道四地罵嗎?有啊,罵的人有被處理了,所以就沒人敢罵了
任憑這八年股市都快趴倒地,讓中資在台灣的資本市場享受特權,這就是馬的德政,台灣人根本沒辦法感覺
民進黨的監督質詢,都被媒體簡化成政黨惡鬥
國民黨的潑水灑麵粉就是認真監督?是這樣嗎?
都不必有主張跟論述,不用講道理?
馬政府在2008年勝選後,政黨還沒輪替,台電就跑就去簽採購煤的約,這個採購案的文件還失竊,立委質詢後就失竊
當時民進黨奄奄一息,社會大眾與媒體並不在意這條新聞
那時的大話新聞與民進黨立委反映過,這種廉價的煤會製造大量的空氣汙染,發電效率低,更重要的台電是長期採購約,用高價去買斷品質低劣的煤燃料,當時的社會氛圍不認為民進黨是在監督,而是認為這是政黨惡鬥
如果社會議題都用政黨惡鬥包裝,都用藍綠都是垃圾包裝
那我們就無法真實地去改變環境中不利的因素,我們也無法理性地思辨,怎樣做才是對社會整體最好
而不是一個又一個自我中心的利益在互相對撞,攻擊
國民黨執政的時候,火力發電廠的空污早已存在
只是近年的空污有一部分是來自中國的
民進黨執政當然有義務解決這些空污的問題
但是,我們也要好好監督,其他的政黨提出了甚麼好方法
(註:感謝好友 林岡輝指正:阿扁的北市府時期是1994年不是2000年,已更正)